导语
席大大主席在进博会上的致辞从“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的高度宣示了“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强调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李大大同志指出,中国的高水平开放,是“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 “促进深层次改革的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开放”“与世界合作共赢的开放”。11月9日,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软件董事长陈利浩在《财新网》发表学习体会,他表示,高水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由之路。如果世界是一辆“大车”,中国就是最主要的“驱动轮”。任何想让驱动轮和大车“脱离”的企图,既不符合“大车”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驱动轮”的根本利益,更不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这应该就是高水平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内在逻辑。
高水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由之路
专栏作家:陈利浩 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协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
二十大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但是,“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自然禀赋,资本、人才、知识等生产要素严重不足的历史短板,使得我们的现代化只能通过对外开放去争取、整合全球资源。
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嘱托,落实到中央文件里就是广东、福建设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明确定位就是“对外开放、引入外资”。在通过早期的对外开放“雪中送炭”般地“恶补”了资本、人才、知识(包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的极度不足后,加入WTO使得在世界“重新发现”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发现”了世界,劳动力的巨大规模和较低成本的效应在国际市场上逐步拓展、不断实现,GDP在加入WTO后的20年增长了10倍,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进入新时代,中央多次强调“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可见,坚持高水平开放,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坦途。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是“杀富济贫”,而是“先富带动后富”;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把“峰”、“谷“高差的“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席大大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大“蛋糕”需要高水平开放,走出国门做好“蛋糕”更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内地和港澳台的合作同时提高两岸四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依赖高水平开放,海外侨胞回国投资既提高自身价值也帮助家乡群众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高水平开放才能使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创价值、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高水平开放对物质文明的作用自不待言,精神文明对人类共同思想成果的依赖、精神成果的协调发展和进化升华,也都离不开对外开放。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人类文明伟大思想成果的了解和掌握,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李大钊等多位革命先驱的留学和归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的同时,和世界上发展、进步、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既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广泛影响,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全球化、现代化的深刻进程,激发出具有五千年传统的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文化、教育、科学知识蓬勃发展,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石,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最新宣示,并再次证明:对外开放不仅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然”本无国界,“共生”有赖开放。凝聚多边共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维持生物多样、复苏生态系统需要国际合作,共享低碳技术、加速绿色转型需要国际合作,碳市场、碳信用、碳交易需要国际合作,湿地、森林、江河、海洋、极地、太空都需要国际合作,等等,不一而足。正如席大大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坚持高水平开放,才能从根本上、全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走和平发展道路所需的三个基本条件都离不开对外开放:一是自己要足够强大、文明,无论是环顾当今世界、还是回首人类历史,所有富裕、文明的国家都是通过开放融合全球资源的国家;二是要没有别人“挑事”,就需要保持开放心态,抛弃零和思维,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前提下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三是要维护和依靠和平共处的国际架构和秩序,更需要通过开放和交流,达到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世界进入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逆流,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不断强调对外开放。仅以已举办五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席大大主席的致辞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到“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從“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到“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进博会上,他更从“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的高度宣示了“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这是向世界的宣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标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
二十大报告强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预示着高水平开放即将迈入法治化、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近年来,中国先后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和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分别大幅缩减,自贸试验区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取消金融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设计。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深合区”的“国际推介、招商引资、产业导入、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民生管理”等事务都由澳门主导,在此基础上,更要“构建民商事规则衔接澳门、接轨国际的制度体系”,“建立与澳门衔接、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深合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世界各国的民事、商事法律、制度,同时接受对应的监管和约束。这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开放的开放”,这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设计的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融合的创新。
席大大总书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框架里。”在经济、技术、信息、人员来往全球高度一体化的今天,以中国的规模、体量和影响力,如果世界是一辆“大车”,中国就是最主要的“驱动轮”。任何想让驱动轮和大车“脱离”的企图,既不符合“大车”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驱动轮”的根本利益,更不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这,应该就是高水平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内在逻辑。
点击“阅读原文”或长按二维码识别,
阅读《财新》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