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执行政策、贯彻方针,如何把握尺度?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软件董事长陈利浩认为,“执政若驾车”,“转向”要“矫枉过正”,“前进”则需谨防“过犹不及”。他建议:身处“道路和方向的问题基本解决、各项工作走上正轨”的新时代,应坚持实事求是,避免“过犹不及”,尊重常识,不复折腾,政贵有恒,人民之幸。《财新网》8月29日发布。
陈利浩:坚持实事求是,谨防“过犹不及”
专栏作家:陈利浩 九三学社中央资环委副主任、广东省政协研究咨询委员
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如能精准把握尺度,当然最为理想。但若难免偏差,究竟应用力“矫枉过正”,还是要避免“过犹不及”?泛泛讨论“度的权衡”难有定论,笔者建议从运用场景着手分析,以期得到一些可遵循和操作的区分。“执政若驾车”,试以为例。
开车时如遇转弯(如常见的左转、右转),驾驶员要一直打着方向盘,即使自己已经面对目标的方向,也还要再“过”一点,让后轮也转过、车辆基本摆正时才回正方向盘。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矫枉过正”。
执行政策、贯彻方针也一样。如果面对较“难返”的积重、执行“转向”式的方针政策,在气势、手段、力度、方式等各方面都要用足力气,如无法恰到好处,则宁“过”而勿“不及”。如中共十八大以前,“四风”在相当范围内泛滥,特别是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痛恨。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用力整治,人民群众拍手称快。铁的纪律、雷霆手段、高压方式的治理效果有目共睹。
但开车更多的时候是在前进。向着同一个方向、角度稍需调整时,打方向盘就应该“不及”:偏向一侧后只能稍微朝另一侧打一点点,不能“过”,过了就又要纠偏、变成左右折腾,汽车难免“蛇行”。“过犹不及”。
同样,执行常态化的政策、方针,在既有执政方向上的优化、完善,也应该掌握、控制“度”,如不能完全精准,则宁“不及”而勿“过”。席大大总书记在论述改革推进、党风建设、经济发展、民族政策时多次强调了“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展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魅力。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道路和方向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需要面对的困难基本是前进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等待完善的措施也都是朝着正确方向的优化。基于“各项工作已经走上正轨”这一新的定位,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加要清醒认识“欲速则不达”,坚持实事求是,避免“过犹不及”,珍惜、稳定和发展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
要避免“过犹不及”,一定要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席大大总书记的重要文章、讲话,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各类文件,全面、准确阐述和展示了治国理政的理念、标准、尺度、范围和边界,深入学习、完整领会,才能掌握不“过”的底线。
要避免“过犹不及”,一定要坚持人民主体。人民是执政基础、施政目的。人民群众对于各项方针、政策、举措的感受和反应,是党政干部行为的唯一检验。人民群众希望正常、稳定的美好生活,“过”的折腾,不但让群众不得安宁,更损害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要避免“过犹不及”,一定要大兴调查研究。浮在表面,主观认识难免脱离客观实际,“长官意志”难免脱离群众愿望。只有深入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实践,才能了解实情、掌握边界、实事求是、不“过”而治。
要避免“过犹不及”,一定要锚定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是党章的庄严宣告。所有其他任务,都不能压“过”经济建设。套话空话的文山会海、令人窒息的繁文缛节、过多过滥的监督检查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陋习,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必须高度警惕、人人喊打。
要避免“过犹不及”,应慎用“运动”思维。在布置“双碳”工作时,中央政治局曾明确要求“纠正运动式‘减碳’”。迈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尤其要克服经验主义,从“发动”、“运动”的舒适圈中走出来。特别要注意:推动发展、促进改革时应该分行业、产业,而“治理”、“整顿”等等,除非已确认出现如当年“四风”之类的“积重”,则应尽量避免针对特定领域。“集中整治”“暴风骤雨”“高压态势”等等,不应是执政常态,法治思维才是。
要避免“过犹不及”,关键在于落实考核要求。“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见于《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的“六实”,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干部的根本要求和良苦用心。思想偏狭、语言浮夸、行为过分、哗众取宠,应为“新时代”所不容。“低级红”“高级黑”“伪忠诚”,更应坚决揭露、全力抵制。
要避免“过犹不及”,更要深刻认识“过”的危害。任性的“过”,不但“不及”、更甚“不及”:危及实事求是的传统,丑化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的信心。习总书记指出:“大国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腾。”尊重常识,不复折腾,政贵有恒,人民之幸。
点击“阅读原文”或长按二维码识别,
阅读《财新》原文